轉(zhuǎn)軸的傾角也可以表示為行星軌道平面與垂直于自轉(zhuǎn)軸的平面之間的夾角。在太陽系中,地球的軌道面是黃道面,因此地球軸線的傾斜角特稱為黃紅交角,用希臘字母epsilon表示。
地軸的傾角約為23.44度(23°26')。雖然自轉(zhuǎn)軸的傾斜角全年都是同一方向,但由于地球繞太陽轉(zhuǎn),原本面向太陽的半球會逐漸變?yōu)檫h離太陽的半球,反之亦然。這種影響是季節(jié)變化的主要原因。無論哪個半球面向太陽,那個半球每天的日照時間都會更長,而且中午太陽離地面越近,該地區(qū)單位面積所能獲得的能量就越多。
低傾角減少了極地地區(qū)接收到的太陽輻射,使當?shù)丨h(huán)境有利于冰川作用。與歲差和偏心率的變化一樣,軸傾角的變化對季節(jié)變化也有顯著影響,但在大冰期初期,軸傾角周期對高緯地區(qū)有顯著影響。傾角的變化是引起冰期或間冰期波動的重要因素。
黃赤交角不是一個固定值,而是會隨時間而變化。這種變化非常緩慢,稱為章動,精確測量需要基于每天的數(shù)值變化,這是天文學家的工作。黃、紅交角的變化和春分進動是用同一理論計算出來的,它們是相互聯(lián)系的。較小的ε意味著較大的P(黃子午線進動),反之亦然。事實上,這兩個運動不僅是相互獨立的,而且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。